踔厉奋发 锐意进取,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2024-01-29
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技工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在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技工院校校长座谈会上,王晓萍部长提出了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要命题,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主题;特色发展是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主线。强调高质量发展以特色发展为支撑,特色发展必须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指出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一线合格劳动者为目标,以就业和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复合多元功能为依托,以培育技能文化为引领,筑牢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抓住了技工院校发展的定位属性、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这是技工院校的持久活力所在、旺盛生命力所在。只有坚持高质量特色发展,抓住类型教育、特色教育,技工院校才能有坚实的立足之地,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图片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技能人才成长,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对技能人才发展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些深刻阐明了技能人才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方向、基本要求、重点任务。特别是一句“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对全社会发出动员号召,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明确要求,广大技工院校深受激励和鼓舞。我们要深刻认识技能人才发展对技工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找准历史坐标,明确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全面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围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技能人才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政策逐步健全,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实施了“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深化产教融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了“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国家专项规划和技工教育规划,技能人才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列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意见》突出培养的基础作用,强化使用的技能导向,强调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创新评价的新机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加大激励的务实举措等。《意见》特别强调,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都明确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立足技工院校职能职责,在深入推进已有政策措施落实的基础上,找准主攻方向和有效路径,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把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穿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以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促进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

图片

图 2 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第 32 届年会会场(一)
图片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带动劳动者素质整体提升,壮大工人阶级队伍,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切实肩负职责任务,以技工院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更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产业体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我国产业体系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产业链整体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产业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双赢模式开始断裂,产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尤其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对我国发展既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严峻的挑战。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技能人才,是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纽带。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不仅需要研发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光有总工程师、设计师还不够,没有高水平的技师,创新成果难以有效转化。所以说,无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确保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还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防止“低端产业”简单退出,都迫切需要全方位培养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充分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这就为技工院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培养质量、扩大培养规模提出新的要求,为技工院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创造了广阔前景、拓展了全新空间。
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举措。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这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明确的目标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焦虑,部分群众面临失业阵痛,部分地区稳就业压力增大,劳动者社会性流动仍有障碍。从总量看,虽然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呈现减少趋势,但规模依然庞大。从结构看,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长期矛盾。操作工、服务员等一线普工难招的问题仍然突出,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同时,部分劳动者特别是有的高校毕业生和大龄劳动者就业出现困难。许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一些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加上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快,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不同步的问题加剧,部分劳动者技能过时、技能错配问题显现,学习新技能、转变就业观念都需要时间,求职就业难度将会加大。这些都意味着,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提高就业质量,仍然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努力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有活干、有饭碗。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发展,增强技能人才供给能力,是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牛鼻子”。无论解决招工难还是就业难,着力解决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错位的问题,都迫切需要积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推动实现实体经济规模与人口和劳动力规模匹配、与经济总量匹配,稳定和创造数以亿计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和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就为技工教育以劳动者就业为导向、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

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来,技工院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22年,全国技工院校2551所,在校生445.4万人,当年招生166万人,毕业生12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6.2%。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失业转岗职工等就业重点群体的职业培训,2022年培训616万人次。目前,技工院校已发展成为综合性技术工人培养基地,积累形成了许多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当然,技工院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比如招生问题、资金问题、教师待遇问题、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等等。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技工院校高质量特色发展,重在内涵发展重在职能定位,在特色上动脑筋、下功夫,走特色“立校”之路。
突出技能、强化导向,建成高级技工的特色培养基地。突出技能、强化导向,是技工院校发展之核、发展之要。首先,要紧扣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劳动者的目标,始终坚持把一线操作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理论与实践、技能与工作结合起来,教学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围绕锻炼、强化、提升劳动者技能来安排布局,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其次,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坚持相对灵活的专业设置和培训项目,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紧贴产业发展的办学方向,培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第三,要突出就业导向,及时捕捉市场急需职业工种和岗位,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动手能力,做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巩固初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与培养匹配度高的突出优势,强化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赢得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青睐。
创新模式、校企融合,建成企业后备人才的专门供给基地。创新模式、校企融合,是技工院校发展的鲜明特征、独特优势。首先,要总结提升多年来技工院校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形成基本范式,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结合当地特色,不断发展完善。其次,要构建校企双方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发挥学校培养资源优势和高超技艺辐射源作用,释放企业生产服务场景功能和设备条件。第三,要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作为引领性要素,与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结合起来,在一体化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培养层次丰富的技术技能人才。
集成资源、综合服务,建立多元开放融通的人才成长直通基地。集成资源、综合服务,是技工院校发展的立体效能、整体优势。首先,要面向社会开展学制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能评价、竞赛集训、就业服务、创业孵化,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职业训练院建设,为技能人才全方位服务,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坚持学制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培养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注重加强与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合作,围绕急需紧缺工种加大人才供给,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加大企业培养新型学徒制建设力度,引入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到校任教。其次,要发挥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和技工院校多元主体组建技工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化发展,构建地区性、行业性以及跨区域、跨行业的技工培养模式。第三,要建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多方争取项目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联系,共享场地、设备、师资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自主办学、规范管理,建成高水平的技能教育示范基地。自主办学、规范管理,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坚实基础。首先,要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技工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技工院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其次,要树牢创新精神,增强进取意识,扎实练好内功,健全面向市场需求的学校治理体系,既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又不等不靠,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三,要严格学校管理,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健全技工院校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实习管理等内部制度,下移管理重心,完善工作机制。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对教职工严管厚爱,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增强活力和创造力。

图片

图 3 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第 32 届年会会场(二)

图片
《中国培训》杂志第10期卷首语“努力打造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这个观点我很赞成。文章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壮大,一定要有适合其发展的社会生态。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队伍,也需要努力打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这个良好的社会生态,就是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着力研究破解制约技能人才事业发展的难题,加快创新技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制度体系,促进这一社会生态的形成发展,让崇技尚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努力构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工作格局。技能人才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要认真解决好政府、行业企业、技工院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主体职责义务,形成相互之间合理有序分工、密切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推动落实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企业既是技能人才的使用者,也是技能人才的培养者,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引导支持企业结合生产经营与技术创新需要,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和制定技术工人培养规划,有效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广泛组织开展培训、竞赛、比武、师带徒等活动。
构建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结合职业资格和技能水平评价制度改革,推进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推动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工作年限等各种要素的激励政策,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
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构建技能人才法律法规体系。法治建设是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工作体系高效有序运行和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保障。应制定职业技能开发专门法律法规,明确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把国家对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工作的基本方针与重大政策固定下来,使之具体化、条文化、规范化。
加强舆论引导和文化宣传,推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我国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教育和职业选择,束缚着学生和家长的思维。要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来源:中国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