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作为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约定俗成,如约而至。熬制一锅腊八粥,和家人邻居一起分享,去除寒气,增加福寿。“每至腊七夜就开始熬粥,武火烧开,文火慢煨,直至次日腊八之晨。
清代的张问陶在《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写道:粥到念起,一碗粥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关于家乡的所有回忆。但幸得一碗“粥”全,幸得一碗粥暖,让游子思乡之情得以宽慰。一碗粥里有乡情,有传承,提醒我们不忘根本,不要迷失,铭记来处。宋代的欧阳修曾经家贫,后来他科举及第,做了大官,成了文学领秀,妻子生怕他忘本,便在腊八这天给他煮了一顿五豆粥。
欧阳修深感妻贤,就给家中立下规矩,每年腊月初八全家一起吃五豆粥,世代相传,让孩子们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谁。很多人家,听到这位文学领袖家的故事,都以此效仿,激励后代。读大学,找工作,买房安居,四海为家,年轻人在外谋生,亦谋爱。疲惫了,不敢和任何人分享,因为和谁走的太近,都是一场灾难。辛苦了,不敢抱怨,怕自己一时情绪失控,抑郁内耗,造成连锁反应。但故乡给我们的做人经验,家族传承的家风习俗,让我们行走四方,有根可循,有方向可依。无论何地,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想到家人的温暖,心头的严寒就会减轻;买一盘腊八蒜就水饺,想到家人的惦念,心头的不称心,生活的不如意,似乎能瞬间释怀不少。
腊尽春回,过去翻篇同时大步向前
“腊月”作为十二个月的最后一个月,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代表着过去一年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启。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寒极向暖,物华焕新,冷到极致便开始转暖,春色也就由此从蛰伏走向萌发。唐代的杜甫将自己在腊八节这天感受到的春意,透过鲜明欢快的字眼,表达出来。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杜甫看到在寒冷中即将生发的春色,似乎呼之欲出,感到的是内心舒畅。“希望是附立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时间往前,苦难往后,腊寒更替,一丝春信是一次信号,无声诉说着十分春色的志向:终有一日,漫天春色,破晓而来,会成就天地的再次丰硕。“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
每到这一日,人们要沐浴更衣,身系腰鼓,戴上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来驱逐邪神。甚至连皇帝也积极的参与其中,贴心的让太医们制作了口脂、面药作为员工福利。大臣们得此“银和腊药”,如获至宝,会写肉麻的谢表表达感恩,也会对皇帝大表忠心,以悦君心。要防寒保暖,要适当运动,也要饮食得当,更要情志疏解,对身心进行保养,放松,已经成为腊日的必备之事。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有欢心开怀的时候,有伤痛沉沦的时候,也有命运起伏的时候。好的坏的翻过去,用宽大的心去面对,大步向前才能遇见美好,遇见新的开始。有人说,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是乡情港湾中最温暖的灯塔,无论你身在何处,它都会提醒着你,年关已近,得开始为归家之旅做打算了。他们善于把浓浓的感情浓缩在吃食和生活细节里,习惯了用隐忍和克制来表达爱与尊重。随处能过的腊八节,随处可以喝到的腊八粥,让天涯海角的人同一时间感受了一次精神的召唤。让每个人有机会心性归于淳朴,来一次内心的洗礼,然后重新定位出发,去走好后面无数未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