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讲对错,只讲解决问题

2025-03-18
0

01
管理不讲对错
只讲解决问题


管理其实是有灰度的,除了原则性的问题外,大多数时候不讲对错,只讲解决问题。

首先,管理风格上不讲对错

你看腾讯某事业部总监的"温柔管理"(每周下午茶谈心),字节跳动某团队的"高压模式"(数据看板实时排名)均完成200%业绩。

风格无对错,关键是看哪种风格能带来结果,能让团队高效运转。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也是不讲对错的。

记住一个原则,执行优先,方向可调

因为目标是人定的,位置不同,看法就不同。就像盲人摸象,各有各的道理,所以对于领导设定的目标我们应该执行优先

市场会变,客户会变,目标也得跟着变。别死磕原计划,在执行中调整,灵活应对才是王道。

任正非说了,方向大致对,组织有活力,就行。

最后,也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工作现场不讲对错

丰田生产线有个黄金法则:发现异常时,工人可以立即拉停整条产线。

某次停线引发争议,厂长只说了一句:“现在不是讨论该不该停的时候,而是要在15分钟内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不可控的意外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技术故障、市场变化还是客户投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的。

而当问题发生时,指责、批评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破坏团队氛围,降低团队的问题解决能力。

管理者正确做法应该是立即行动,基于事实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谁对谁错,谁应该承担责任。

3F现场管理原则分享给大家

Fast(快速止损)物理隔离问题区(如拉警戒带)+ 情绪镇定话术("现在我们先解决________,关于责任问题我们后续专门讨论")

Focus(聚焦方案):用“五问法”快速定位

1. 现在能做什么?(立即行动项)

2. 谁能在10分钟内到场?(关键资源)

3. 损失天花板是多少?(止损红线)

4. 用户最不能接受什么?(保底方案)

5. 最晚什么时候必须决策?(死亡时间)

Forward(向前推进):双线作战法

明线:小时级作战室(贴满进度便利贴)

暗线:预备队同步启动B计划



02
管理者要解决
什么样的问题


1、解决现在的问题,救火要快准狠

当问题发生时,优秀的管理者的关键思维应该是先止血,再治病

不要纠结“为什么会起火”,而要先回答“现在能做什么”。

具体如何做?救火三铁律

铁律一——快隔离

例如:技术故障,立即切备用服务器;面对客户投诉,单独建群安抚关键用户,避免舆情扩

然后组三人决策小组

必须包含:最懂问题的人(技术)+ 最懂客户的人(业务)+ 能调资源的人(领导)

参考特斯拉工厂的“三键原则”:任何员工发现问题,可同时呼叫技术、生产、安全负责人

铁律二——保核心

保用户:每30分钟同步进展(哪怕只说“正在处理”)

案例:某外卖平台服务器崩溃时,第一时间推送“所有订单免配送费”稳住用户

保主线:砍掉20%非核心功能(比如暂时关闭数据报表,优先保障交易流程)
参考微信早期原则:先让消息发出去,再优化显示效果

保数据:立即存盘(像游戏存档),设置回滚底线(如“凌晨3点未解决就回退版本”)


铁律三——速复盘

1小时战后复盘,只回答三个问题:

哪次决策耽误了时间?

如果重来,最先做什么?

明天就能改什么?

2、解决未来的问题:防火要深透稳

任正非说:“会救火的是班长,会防火的才是将军”。亚马逊CEO贝佐斯有个著名比喻:“好管理者应该像园丁,在雨季蓄水,为旱季准备”。

所以防火的核心逻辑就是,晴天修屋顶,雨季建水渠

具体如何做?

第一招:早预警

比问题早一步发现,管理者应该建立自己的“预警仪表盘”,重点关注:

客户重复投诉的问题(超过3次即亮黄灯)

员工私下吐槽的痛点(匿名收集每周高频词)

系统周期性波动规律(如每月25号的服务器负载)

第二招:强免疫

丰田生产线上,新员工入职要先拆解300个故障零件;腾讯游戏团队要求每个策划必须参与客服轮岗。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安排,实则是最高效的风险防控。

这里建议管理者每季度做三件事:

(1)交叉培训2小时(让技术学客服话术,产品学运维常识)

(2)模拟实战演练(拔网线、删数据库,观察团队反应速度)

(3)更新案例库(把过往事故整理成册,新员工必读)


第三招:晒隐患

海底捞后厨安装着360度无死角监控,不是为了监视员工,而是方便随时发现操作隐患。

这种“透明化”思维同样适用于管理:

(1)晨会新增2分钟:每人说1个可能的隐患

(2)周报开辟“脆弱性诊断”专栏,分析当前最薄弱的环节

(3)重大决策前进行“崩溃测试”,追问哪个环节最可能出问题?

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扑灭多少明火,而在于让团队闻到焦味时就找到灭火器。

毕竟,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让危机来不及发生。

写在最后

优秀的管理者不会浪费精力证明自己正确,而是把所有能量聚焦于——让问题的解决,成为团队成长的最佳养料。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