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有力度,做事有温度,建议有高度

2025-03-04
0
带团队时,很多管理者都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团队听我的话?”

是威风凛凛,说一不二,做起事来快刀斩乱麻;还是不显山不漏水,没有一点领导架子,左右逢源?

都不是。在我看来,那些真正能管好团队的管理者,他们不靠权威,也不靠拉关系,而是要靠自身的魅力:

说话有力度,做事有温度,建议有高度。

努力做到这三“度”,你也会越来越有影响力。


图片

图片
说话有力度


力度,不是说你的声音要有多大,而是你说的话要有说服力,要让员工信服。

管理者,要成为说话有力度的人。如何才能说话有力度?3个方面。

1. 越往下,指令越清晰

很多管理者,在布置任务、传达目标时,总会惜字如金,草草几句,就期望员工能够理解。

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很多时候,你认为简单的事,员工做起来未必简单。

你的惜字如金,只会让员工做起来,纯靠自己瞎猜,就像盲人摸象,摸到哪算哪。

员工很多时候,希望听到的是1234,具体该怎么做。

我们在向下传达事情时,你要清楚传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会有场景感。

他能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而不是给他一堆形容词,讲完了他也不明白怎么做。

我在线下讲课时,总会要求学员做好一件事,就是多讲场景化语言,少说形容词。

因为每个人对一个形容词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当你说太多形容词,身边的人,很难和你产生共鸣。

形容词,不是对下的用词,越往下,指令就要越清晰。

2. 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为什么很多管理者,越来越没有领导力?就是因为他的言行举止,就出了问题。

公司要求要“客户第一”,他自己却做不到。

和员工盘点客户时,总会给客户贴一些标签,“土包子”、“土皇帝”。做关单动作时,会称之为“杀猪”。

员工听了之后,会好好服务客户吗?很多时候,你怎么说,员工就会听进耳朵里,服务客户时,就会很随意,做不到客户第一。

他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你的行为表现。你自己都做不到,他也一定不会做到。

所以,作为管理者,你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曾国藩练兵,在军中要求大家要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首先会做到“闻鸡起舞”,自己先做到,才能要求团队做到。

3. 先认真倾听,再给出回应

在日常管理中,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指挥员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们认为,身为管理层,自己懂的一定比员工要多,如果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指手画脚”,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于是,他们听不进下属的意见,总会习惯性反驳,即便觉得员工提出的想法很好,依然会固执己见。

这种不愿倾听的管理者,不但会让下属失去向上沟通的欲望,也会让你变成“聋子”、“瞎子”,做不出正确的决策。

拉姆·查兰在《领导梯队》一书中说:“倾听,是成熟管理者的特征之一。”

真正的沟通,是从倾听开始的。

日常在和下属沟通时,先别急着开口,先认真倾听,再给出你的回应。

即便你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不要急着去反驳对方,先学会接收,下属说得越多,你就能越了解他们。


图片


图片

做事有温度

最近,我在读书会上,分享了《华为管理三部曲》,有个观点,我很认同:


管理者在带领团队奋斗过程中,要做到用兵狠、爱兵切。


铁军是打出来的,但兵是爱出来的。对下属冷冰冰的,下属会跟你冲锋?


如何才能做到爱兵切?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中国的管理,是人情化的管理。我做管理时,在工作中,不会一直紧绷着脸跟员工谈工作。


我会和大家打成一片,在工作之余,和大家坐在一起聊生活,聊买房,聊新闻。


当年阿里还是一家小公司,招人很难、留人更难,所以,我把招到的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兄弟。


当时作为主管,我有去旅馆开房间的权力,我会带着大家,去小旅馆开一间房,让大家在房间里洗澡、刷牙。


每次去旅馆,旅馆老板都会觉得是世界末日。


因为我每次都会要10条毛巾,10副牙刷。我们轮流洗澡,6点开始,12点才结束。


冬天,旅馆内有暖风空调,便在里面开会、打牌、喝酒。我会要5套棉被,10个人睡在一间房内,有人睡床,有人打地铺。


我把每一个人当兄弟,当我发现业绩进展不达预期时,在周会上骂他们,他们也能理解我,知道我是为他们好。


正是因为兄弟情,我们彼此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创造了很多不错的业绩。


其次,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华为文化中,有一条叫做“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我很认同。


胜则举杯相庆,当团队打胜仗了,大家一起欢呼胜利,激发我们对胜利的渴望。


败则拼死相救,当团队中有人掉队了,尽全力帮助他。


我们有个员工,3个月试用期临近,濒临淘汰。那时,他手中有3个很好的客户,迟迟未能转化。


于是,我们所有人都帮他拜访客户,每次去拜访客户时,都会带不同的“老板”,给客户的感觉很好。


客户也纳闷,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老板?我们就跟客户讲,我们花这么大力气是想拯救他。


最后,客户也很感动,当场就付款了。最终,这名员工通过了考核,泪流满面。


这就是团队凝聚力,它会让其他人放弃自己跑客户的时间,帮助新人拿回单子。


这位新人,也会带着感恩之心反哺团队。当他成为老人时,他也会把这种文化向下传递,去帮助新人。


最后,任何时候,心态永远是第一位的


员工的心态,是需要重点观察的。量和技能决定能不能干好,心态则决定愿不愿意去干。


心态不好,所有的动作就会慢半拍。在工作中,员工或多或少,心态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当员工整天焦虑,忧心忡忡,你讲再多工作,他反而会更焦虑。所以关注员工的心态,是必要的。


我在做主管时,如果今天看到员工垂头丧气地回来,我就知道他今天可能在客户那里碰壁了。


我会开导他,让他振作起来。如果心态调整不过来,经过一夜的发酵,第二天他的状态会更差。


有的时候,你安慰他比别人安慰他,分量会更重一些。


我开导他的过程,也是彼此交心的过程。


当整个团队心态都受影响时,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开裸心会。大家一起坐下来吐槽,一起分享情绪。



图片


图片
建议有高度


提建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就难在分寸的把握。


过于强硬,容易使对方逆反;过于柔软,又容易达不到效果。如何才能让建议有高度?分享3点。


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一生最注重调查研究,在师范时期,他就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习惯。


他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调查研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事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快速摸清现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背后的真问题。


很多管理者,都会走向一个极端——脱离一线,不去主动了解业务情况,而是完全依赖下属汇报。


下级不汇报,也不主动询问。下级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从不主动深入调查情况,也不主动去现场核实真实信息。


结果就是,他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也无法给出正确的建议。因为他所掌握的信息,都是层层过滤的“二手消息”。


高手之所以“高”,是因为他们总能发现,复杂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相。


他不会被表象所欺骗,他会花90%的时间去了解情况,10%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② 善于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从人性的角度,人都是懒惰的,有捷径就不会去走弯路。


很多时候,当下属遇到问题来找你时,如果你直接给答案,甚至恨不得自己撸起袖子干,那他就会觉得,凡事有你兜底,只要碰到做不好,不会做的,他也不会动脑,会习惯性地找你解决。


慢慢地,下属变成了“巨婴员工”,而你成了“保姆型”管理者。


所以,做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做直接给出答案的人,而必须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你要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你要通过提问,引导下属主动思考,找到答案。


比如,下属整天忙忙碌碌,但是不出成果。那你就别急着去质问他,而是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一步步探索答案:


解决问题的困难点是什么?别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下手?……


好的提问,一定是有分量的提问,能点破主要矛盾,直击问题的核心。


③ 提建议,不要说你应该怎么做


提建议,不要说你应该怎么做,而要说,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做。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做”,这是告诉对方,这只是我的选择,供你参考。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同,你不一定非得做出跟我一样的选择。


作为管理者,你有提建议的权利,但没有替下属做决定的权利。


只有对结果负责的人,才有权利作出决定。最后做决定的那个人,一定是下属自己。


千万不要帮别人做决定,也千万不要请别人为你做决定。


最后,总结一下:说话有力度、做事有温度、建议有高度,做到这三 “度”,你才能越来越有影响力。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