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工作逻辑

2025-02-26
0


什么是工作逻辑?就是你在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内在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工作逻辑,决定了你的工作干得快不快,好不好。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5个特别重要的工作逻辑。


决策的逻辑:综合效益最大化


工作中,无论职位大小,都会面临着一些决策。


一个方案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任务该怎么分配,新的情况出现怎么调整,投入的资源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别人的建议是听还是不听,这些都是需要你去思考和决定的。


如何做出一个好的决策呢?首先要明确两点认知:


第一个,没有完美的决策,只有当下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比如租房子,大多数人都希望租的房子离公司近;有阳台;近地铁;小区安静;生活设施齐全;厕所干净卫生,最好租房费用还低。


但真有可能满足所有的条件么?不可能。能满足两三个条件的房子都寥寥无几。


所以,你要综合考量,做出取舍,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可能你也想做饭,也想离公司近,但最后不得不在预算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选择了远的,条件没那么好的房子。


第二个,决策的逻辑比决策的结果更重要。


很多人追求做出完美决策,是希望尽量避免失败。但其实,唯一的失败就是未能做出任何决策。


没有最好的决策,只有当下最好的决策。你想要做出一个好的决策,要学会把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区分开来。决策过程中的逻辑,比决策的结果更重要。


什么意思?病人需要做一个重要手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那要不要做这个手术呢?


有两种方案:其一,是掷骰子,点数是“6”,那就做;其二,医院结合病人的检查结果,以及历年相似的病例数据,经过多重讨论后,再决定要不要做手术。


你会选择哪一个?当然是选择后者。因为后者的决策更科学一些。


总之,决策,不是选对错,而是作取舍。决策的过程就是选择最好的方案,以有限的资源达到目标的过程,你需要有一套科学、系统、严谨的决策逻辑。

任务的逻辑:要事当先


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多项任务同时并行的情况。


有些人做事没有逻辑,常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天忙得团团转,但结果却不如人意。


实际上,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先做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工作才会有效率。


《墨菲定律》一书中讲到了苏格拉底用石头、沙子装满瓶子的故事。


如果要往一个瓶子里装入石头和沙子,如何才能把瓶子装满呢?


先装沙子,石头就装不下。所以,苏格拉底先往瓶子里装入石头,再装入沙子,这样细碎的沙子会塞满石头的每一个缝隙。


瓶子就像是你的时间,石头是你工作中重要的大事,沙子是琐碎的小事,你应该先做重要的事,把其他的不重要的放在后面。


无论在哪个行业、做什么事情,你都不要被工作牵着鼻子走,遇到什么就立即解决什么,而是按照轻重缓急对事情进行排序,做到要事第一。


当你在重要的事情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你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建议你写一下TDL,从而分清楚哪些是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按优先级排序,将最多的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执行的逻辑:先完成,再完美


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没有效率,没有结果?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执行的逻辑是错的。


他凡事渴求完美,经常在细节上雕花,拖着重要的任务不做。


你让他负责一个项目,过了几天你问他:“干得怎么样了?”


他说,刚开始做。问他为什么才开始?他说,他把时间花在了一个小点上,就想把这个小点做得特别漂亮。


其实,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与其花时间追求完美,不如快点做,尽早推进工作拿到结果,即便是做得糙一点也可以


因为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必须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了“最小可用品”的概念,指的是“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先发布“最小可用品”,然后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打磨成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


先搞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反馈,修正,这样远比停留在原地,不断内耗更有意义。


记住,完成是完美的种子,而完美主义往往是行动的坟墓。

沟通的逻辑:先求同,再存异


我经常对下属说,要学会沟通,如果做不好沟通,那你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制造问题。


比如,有些管理者脾气很大,遇事跟炸药桶一样,一点就着。情绪上头了,就失去了分寸,在沟通中会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下属。


下属感受不到尊重,内心很抵触,就会本能地产生对抗情绪。结果问题非但无法解决,反而会越来越糟。


那么,怎么办呢?你一定要明白:沟通的逻辑,是先求同,再存异。


不要别人一张嘴,你就急着去否定对方,一方面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另一方面,这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不过是立场、利益、认知的问题,当你习惯性反驳对方,没有人愿意和你沟通。


所以,你先要忽视差异,去找双方的共同点,营造一个沟通的环境,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诉求。


有人可能会问,我和他完全是两类人,还怎么找相同点。


你要知道,人和猪的基因都有80%都是一样的,何况是人呢?只要你去找,肯定是能找到双方一致的地方,在某些事情上先形成共识。


比如,公司空降高管,团队新旧融合的时候,HR可以组织开一场裸心会,让每个人“分享童年故事”,找到人性共鸣点,这样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先讲感情,用“同理心”来化解对方的敌意;再讲道理,告诉他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再针对制度做相应的处罚。其实,这种沟通方式也是先求同,再存异的一个过程。


从人性出发,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结果的逻辑:因果相续


稻盛和夫说:宇宙间存在着因果的法则。原因和结果之间,简直可用等号连接。


的确如此,无论你做任何工作,其实都遵循着一个朴素的原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什么意思?你在工作中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很多人在工作遇不如意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抱怨,抱怨环境、抱怨同事,抱怨领导,却从来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


其实,所有的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任何一份工作,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是电话销售,起点比较低,工作也干得没那么顺利。


很多次,我都不想干了,因为每天都打一样的电话,是相当无聊的一件事。


当时我的老板是马云的太太张瑛,我想调岗,但她跟我斩钉截铁地说:“你是一块好料子,但是没有经过打磨,你的潜力很好。但今天你连这份工作都做不好,你是不会成才的。”


我问她,什么时候会有很好的出路?她告诉我,你把这件事做到最好的时候。


我意识到,发牢骚、抱怨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一直以这种状态工作,人生是不会有转机的。


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销售的工作中,把销售做到了极致。并且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渐渐感受到了销售的乐趣,工作越来越顺利。


我也从中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们每一份工作机会的来临,就是因为你把上一份工作做到了最好,接下来的机会一定是你的。


想要有所得,付出才是关键。有时候,一时的付出看起来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长期坚持,就会拉开和别人的差距。


人生没有捷径,一分耕耘一分得。


最后,总结一下: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工作逻辑。决策的逻辑,综合效益最大化;任务的逻辑,要事当先;执行的逻辑,先完成,再完美;沟通的逻辑,先求同,再存异;结果的逻辑,因果相续。


来源:原创 张丽俊 张丽俊 2025年02月21日 07:01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