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工作者畅谈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2024-01-19
0
图片

图片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刘启刚

⬇️ 滚动了解更多 ⬇️


       2023年10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晓萍在2023年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她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高度阐述了技工教育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任务,对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提出了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全局性、指导性、针对性。我们深刻体会到部领导对技工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深感信心更足、动力更强,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广东是全国技工教育大省,在校生约占全国的1/7,办好技工教育责无旁贷。我们将借机借势借力,应时而动,乘势而上,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重要论述精神上来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办好技工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奋进新征程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这些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阐明了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蕴含着新时代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的系统逻辑框架,既为新时代技工教育如何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进一步完善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技工教育育人实效指明实践路径。

王晓萍部长的讲话紧扣“技能人才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从技能人才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四个维度,深入阐述了“技能人才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加快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体现担当。
要深刻领会关于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技能人才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王晓萍部长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谋划和政策协同,把准技工教育职能定位,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技能人才发展。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技工”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技工教育相关重大政策,在一体化推进技能人才发展的大局下,创新技工教育发展机制。今后,广东将持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营造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坚定不移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坚守技工教育职能定位,把全方位服务于技术工人培养和高技能人才成长,作为技工教育的工作重点,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展现技工教育的作为。

二、服务中心大局,聚焦使命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技能力量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对技工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广东实际出发,技工教育应当从三个方面,努力开创高质量特色发展新局面。
一是在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体现新担当。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一支掌握精湛技艺的技能人才队伍。近年来,广东把技工教育放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和全国技工教育大局下去谋划、部署和推进,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更强更优更好的发展。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推动全省技工院校与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800多家大型企业合作;联合省发改委、省教育厅认定1223家企业为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成立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构建与广东省2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匹配的技工教育专业集群,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广东将继续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办学定位,提升培养质量,扩大培养规模,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现的人才基础。
二是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能中体现新作为。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资源,是最需培育、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战略优势。广东将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实现技师学院地市全覆盖;实现招生连续八年递增,在校生逾66.2万人。近五年培养输送技能人才超过1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0万人。今后我们将紧扣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这一主题主线,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技能人才工作,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利用效率,铸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是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体现新气象。广东坚持技工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高度对接产业,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92%;高技能人才增长快,近年来高级班以上毕业生占比接近50%;农村户籍学生基数大,约占毕业生总数80%;就业薪酬稳步提升,媒体报道广东技工迎来“高薪时代”。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成为技工教育赢得学生和家长青睐的突出优势。广东是人口第一大省,当前,广东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达1.4以上,如何从人口红利时代过渡到人才红利时代,任重道远。广东将大力加强技工教育,统筹技能人才供给和需求,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推进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通过技能提升帮助劳动者实现更加稳定、更加持久的就业增收,促进共同富裕。

三、高位谋划推进,聚焦重点突破,全面开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新局面

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推进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突出办学质量,是技工教育的永恒主题。特色发展是积极挖掘优势,创新发展,这是技工教育的主线。当前,技工教育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用工作体现忠诚、用发展体现担当、用成效体现落实。具体举措为“四个聚焦”:一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广东铸魂育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技工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管理服务全过程。同时,全面落实党管人才的政治要求,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新一轮基层党组织三年建设行动计划,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和办好思政课,确保技工教育行稳致远,培养更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二是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广东拥有“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人口红利、综合制造等优势明显,随着建设制造业强省、“百千万工程”等重大部署的深入实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超过2.0,技能人才月均缺口高达17万人,这些都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将坚定信心、把握主动,在服务大局上担当作为:一是推动技工教育由注重规模向规模质量并重转变,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培养层次稳步提升;二是由传统办学向特色办学转变,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做强做精,做到各有侧重、各展所长、特点鲜明;三是着力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主动对接龙头企业,深化工学一体化改革,为产业链建立从招生、培训、评价、就业到提升的技能人才精准供应链;四是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面向新产业工人等重点群体提供高端技能培训,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推行“岗位+培养”学徒培训就业新模式;五是与高端制造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双师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技能培训联盟,推动培训平台优化升级。
三是聚焦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广东要创新培养模式,坚持技能养成核心,夯实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根基:一是深入实施广东技工教育“双百双千”行动,以“双百双千”行动作为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大牵引项目,大力实施百个省级优质专业培育计划,紧跟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新职业、新制造、数字化等领域,建设一批前沿专业,引领带动全省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二是实施技工院校百校协作腾飞计划,促进技工院校整体质量的提升;三是实施千名名师领航工程,为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培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四是实施千名学制技师培养计划,在技能养成目标上,从培养一线操作技能向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转变,推进多师融合和多技集成。推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升级。
四是聚焦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广东将着力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稳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稳定招生规模,扩大高级工班招生比例,大力发展技师学院,推动落实技师学院按照高等职业院校规格设置,推进落实将技师学院招生信息同步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推送机制,稳步扩大技师学院技师培养规模。广东将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创建2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5所培育单位和30所示范性技工学校,引领带动全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广东将深入实施技工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按照“一市一案”“一校一策”,细化达标工作路线图、计划表,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加快完成达标任务。广东还将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加快开展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充分发挥省级技工教育师资培训学院作用,全面轮训教师;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完善优秀人才引进激励政策,打造高水平师资领军队伍。

四、积极主动作为,抓严抓实抓紧,切实把新时代要求转化为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广东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培养造就大批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把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技工院校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二是抓班子带队伍。技工院校书记校长和领导班子是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将加强全省技工院校班子建设,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技工院校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班子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压实责任抓落实。广东牢固树立主体意识、主角意识、主场意识,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紧扣目标任务,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突破,真正把部领导讲话精神转化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担当作为。
四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良好的氛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广东将积极构建各方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撬动部门、企业、院校、团体各方力量,汇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要素,赋能技工教育发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微信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发展技工教育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技工教育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树立技工院校良好品牌形象,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技工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技工院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图片
图片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刘保俭

⬇️ 滚动了解更多 ⬇️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晓萍在与参加2023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的学员座谈交流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加强技工教育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技术工人队伍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复合多元功能为依托,以培育技能文化为引领,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履职尽责,全面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打造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

一、山东技工教育发展的成就

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力培育技能人才,正当其时、恰逢其势。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正确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广大技工院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产教融合、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大力推进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全省技工教育发展跃上新台阶。一是政策支撑更加有力。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技工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提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工作措施。特别是今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共建“技能山东”框架协议,为山东技工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二是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全省技工院校达210所,技师学院达到51所;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13万人扩大到2023年的16.5万人,在校生45万人,居全国第2位。三是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培养8万多人。广泛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实现由企业“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四是服务大局能力日益提高。坚持“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大力推进专业设置由审批制转变到备案制,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技工院校普遍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站,加强重点专业与骨干企业的深入合作,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二、山东技工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技能人才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是现代化强省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我们清醒认识到,技工教育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发展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发展环境和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还有不足,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够高,与经济大省地位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与苏浙粤等兄弟省市的头部院校相比,专业群与产业链结合不紧密,校企融合度不深,培养技能人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存在人才供给、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突出,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发展现象。技工教育仍然属于家长选择和社会意识中的“兜底教育”,在招生质量上受到很大制约,影响了技工教育发展,进而影响到优秀青年人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热情,不利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推进山东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山东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技工教育发端于企业办学、实业家办学,作为产业经济发展派生的教育类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直接服从和服务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而出现和发展,形成了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办学特色。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坚守“为保证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而设立”初心使命,服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技能劳动者。要坚持技工教育的办学“DNA”,依托制造业,采取校企一体、产训结合的模式,专注精准地培养一线产业工人,让技工培养与产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努力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第一,聚焦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中央要求要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明确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要做到德技兼修。山东要坚持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实操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技工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管理服务全过程;要在技工院校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注重典型培树,发挥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聚焦校企融合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重要特色。近年来,技工教育“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完善,在共同做好招生招工、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基地平台建设以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技工院校要适应新形势,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逐步将教育、就业制度与企业的生产、用人制度有机结合,将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加强技工院校管理模式创新,把校企双方打造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要深化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以区域优质技工院校、龙头企业、大型企业为主体,组建更多技工教育集团,促进区域技能人才精准供给,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聚焦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时代命题,技工教育既要立足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又要通过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引领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主动适应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新趋势,着力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锻造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队伍,推进多师融合、多技集成。要坚持实践本位、工学一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养方法,瞄准就业市场,开展高质量特色办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第四,聚焦工学一体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门印发实施方案,对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工作本位、岗位需求”改革核心,建立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机制。建立“专业+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技工院校的优势专业与产业领域内的优势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形成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新局面。同时,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强”产业,大力推进技工院校院系改革,加快设置高端智能制造、高端化工、高端海洋产业等新兴学科专业,缩减玻璃、陶瓷、钢铁等传统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发展技工教育,办好技工院校,是各级党委政府赋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使命。山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部门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和有效路径,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前沿,积极探索技工院校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山东路径”,打造技工教育的“齐鲁样板”。





图片
图片
北京市就业促进中心技工教育处处长王希
⬇️ 滚动了解更多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王晓萍部长在2023年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北京市开展学制招生的技工院校有15所,在校生2.9万人,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突出“四个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认真落实部长讲话精神,提升政治站位,积极履职尽责,以义不容辞、时不我待的担当意识努力,以首善标准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一、突出政治引领,始终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一是在加强党对技工教育全面领导方面。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推进北京技工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出学校党委在抓决策、抓监督、抓党建三个方面的核心作用,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是在培养人才助推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方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不懈地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凝心铸魂,培养德技并重的高水平技能人才,为首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以三地“技工教育联盟”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突出校企合作,助推京津冀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统一的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师资调配、科研创新、培训鉴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服务功能显著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寻求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王晓萍部长对“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提出精准定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突出办学质量,这是技工教育的主题。特色发展是积极挖掘优势,创新发展,这是技工教育的主线。高质量发展以特色发展为支撑,特色发展必须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北京要结合技工教育实际,走出自己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的特色之路。和其他省市,特别是东部、南部技工教育大省相比,北京技工院校体量不大,这与城市规划定位有关,也和北京的高等教育布局相关。但北京技工教育有许多传统优势,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连续三届在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上均取得优异成绩;有多个传统优势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建成多个世界技能大赛基地;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连续多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等,这些都是今后发展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紧盯科技发展技术进步脉动,结合产业升级趋势和社会急需紧缺,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克服因长期对北京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底数不清导致的学校专业设置散、全、杂,缺乏统筹规划的问题,紧密对接“四个中心”建设,对接“五子联动”需要,下大力气优化专业设置,整合资源,做一个专业强一个专业,走高端化特色化之路,走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克服因长期对就业形势分析不充分,对北京的产业发展需要对标不明确导致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评价标准不高、学生敬业精神不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平台,帮助学校和重点产业、头部企业等深入对接,开展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制定更高标准的教育规划,走出北京技工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以服务就业为理念,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并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服务就业也是技工院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长期以来,北京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已经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破解就业难题、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技工教育前景广阔、不可或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自2019年“技能提升行动”至今,北京市技工院校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任务,年培训量逐步增加,且培训人员中90%以上为企业在职职工。这表明,北京技工教育在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方面,优势明显、空间巨大。下一步,我们要将专业建设拓展到社会培训方面,不仅要抓好学制教育的学生教学,还要在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是积极响应企业在职职工培训需求,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充分整合技工院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生产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评价标准、激励标准和员工成长规划,推进终身制职业培训不断发展完善,建立企业工作站,全方位服务于企业技能人才成长。
二是积极提升高校毕业生技能水平,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校校合作、组建联盟、贯通培养等方式,针对高校毕业学生技能弱项,开展定期、定位、定项的技能培训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技能转化。
三是针对重点群体,大力提供上门服务和远程服务,技工院校教师既要走出校园,采取进社区、进乡村等方式送教上门,又要通过数字教学方式提供远程指导,努力提升困难群体的就业技能和转岗技能。在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以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打铁需得自身硬。创新培养模式,坚持技能养成核心,是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根基所在。当前,全国技工教育系统正在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既是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坚持技能养成特色的重要措施。对于北京技工教育而言,也是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将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北京市近期出台的《北京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技工院校高水平工匠之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构建“工匠之师培养+教师能力大赛+师资提升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机制,以推广落地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大力推进精品课堂、优质课程、品牌专业和示范学校建设,力争在全国率先推动工学一体化改革成果进入课堂,不断提升技工教育办学质量,让北京技工院校的学生率先获益,成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一是梯队培养,实施北京市高水平工匠之师培养工程。以培养一批在全国及本市技工教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为目标,每两年开展一次工匠名师、匠师带头人、优秀骨干匠师、优秀匠师团队的选拔工作,并对入选对象实行2~3年期项目制培养。
二是以赛促教,建立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制度。设立教育教学赛和教研成果赛两个赛项,其中教育教学赛对接国赛选拔赛设置专业教学赛和班主任赛类别,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教研成果赛设置教案设计、课程思政案例、论文等类别,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三是以训促教,完善教师分类研修培训制度。健全技工院校教师研修、培训工作体系,面向技工院校书记校长、一体化教师、班主任、新任职教师等,提升不同类型教师职业素养。
四是成果共享,加强优秀教育教研成果应用。大力推广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获奖成果、高水平工匠之师培养对象建设任务成果,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水平。
五是权威引领,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技工院校权威专家、行业专家、企业高技能人才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持续发挥在课程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研教法优化、教师队伍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技工教育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优势,在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方面,将继续有所作为,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图片

图片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徐文军

⬇️ 滚动了解更多 ⬇️

在学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王晓萍部长在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有几点体会:一是技工教育“不可或缺、大有可为”。王晓萍部长的讲话全面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出做好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阐明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资源,进而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充分就业、推动共同富裕等四个不同维度,论证了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技工教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王晓萍部长全面总结了技工教育发展经验,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一线合格劳动者为目标、以就业和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复合多元功能为依托、以培育技能文化为引领,使我们更加明确技工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信心和底气。三是技工教育“方向明确、任重道远”。王晓萍部长指出,全面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技工教育的使命召唤,是新时代技工教育发展的“主题主线”。“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并从坚持正确方向、对接发展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建设等四个方面作了部署,从提高站位、抓好队伍、开拓创新、加强管理等四个方面提了要求,强调未来“担子很重,责任很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知重负重、勇毅前行的勇气和韧劲。

近年来,安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技工强省的决策部署。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我们坚持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推动全省技工教育事业呈现出办学格局不断优化、规模迅速扩大、投入持续增加、效益日渐凸显的良好发展趋势。全省现有技工院校90所,覆盖所有地市和二分之一县(市),常设13个大类、146个专业,在校生24.1万人,教职工1.1万人,办学规模居全国第6位。“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办学经费150亿元,年均增长25%;累计毕业学生25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我们坚持高位推动、政策引导、内涵发展,集系统之力、成攻坚之势。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谋划启动技工强省建设工程,省政府召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技工教育现场会,建立17位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分别联系1所技师学院的制度。二是坚持政策引导。建立技师学院生均拨款制度,标准不低于每年1.2万元/人。出台政府购买企业办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成果补助政策,对非营利性技工院校按照中级工7000元/人、高级工以上1万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技师学院按高职核定岗位结构比例,高级职称岗位最高可达38%。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可按照大专、本科学历考公考编。实施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新兴产业竞赛基地等项目建设。三是坚持内涵发展。建立“国培+省培+校培”三级培训机制,开辟高水平师资引进“绿色通道”,全国技术能手、国赛获奖选手等直接通过考察招聘入编上岗。制定《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实施办法》,强化竞赛引领。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好成绩。推广阜阳技师学院“三转四像”办学模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安徽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我们要按照“稳规模、强内涵、提质量、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特色发展为主线,制定实施全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到2027年形成办学定位精准、规模结构合理、特色优势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一、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完善技工教育体系

一是推进院校布局调整。围绕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推动技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技工院校合理分布。重点支持合肥、阜阳、六安、芜湖等地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批龙头院校、品牌院校。推动淮南、宣城、马鞍山等地结合实际整合技工教育资源,逐步解决“小、散、弱”的问题。支持有产业和人口基础的皖北地区县(市、区)新建技工学校,增加技工教育资源供给。
二是培育特色专业集群。围绕我省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聚焦首位产业、战新产业、重点产业,依托高水平技师学院、优质技工学校以及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建成不少于40个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高水平专业群和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

二、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工作力量。组建技工教育工作专班,整合加强现有人员力量,发挥好宏观管理、牵头协调作用。加强技工教育管理服务和研究机构建设,争取建立管理中心和技工教育研究院。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编制全省技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强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完善技工院校设置管理、教育教学、专业设置、实训实习以及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经费保障、安全管理等基础性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督导工作。
三是搭建合作平台。支持组建技工教育联盟、集团、产教联合体,扩大校企合作平台。支持筹建长三角一体化技工教育联盟,鼓励省内技工院校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优质技工院校开展校校合作。

三、实施“双高”建设计划,深化技工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创建高水平院校。力争新增3~5所技师学院,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技师学院和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优质技工学校,树立安徽技工教育品牌。
二是深化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覆盖所有院校和重点专业。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课程为主体、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是加强学校教研工作。鼓励技工院校成立教研机构,开展教学研究。定期组织开展省级教科研竞赛活动和成果评选,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教研成果。
四是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零距离”的校企融合制度,促进技工院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生产实训中心、办学质量评价、技能竞赛、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五是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作用。支持建设20所技工院校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均衡布局建设一批全国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引导院校师资培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与世赛标准对接,促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技工教育根基

一是打造一流师资团队。完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三段”体系,坚持国培+省培+校培“三级”培训,建设师资培训进修基地,制定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计划,争取实现专任教师全覆盖,并组织赴国(境)外开展教师专业能力培训。
二是加强办学经费保障。进一步完善技工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生均拨款办法,争取办学投入逐年增长。统筹安排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央预算资金、就业补助资金、省级财政预算资金等,加大技工院校支持力度。
三是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结合经济发展、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就业需求等情况,编制技工院校基本建设项目库,主动对接发展改革部门,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教育强国工程等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实施技工院校达标工程,改善技工院校办学条件。
新时代,新使命,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部署要求,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努力开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新局面。






图片

图片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梅向东

⬇️ 滚动了解更多 ⬇️

王晓萍部长在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是新时代中国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集结号、冲锋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技师学院,多年来坚持改革创新,为技工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下一步,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部领导讲话要求,用一流技师学院的标准继续推动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为技工教育再上新台阶做出表率。

一、锁定一流的办学目标和定位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质量为上、能力为重、队伍为本、发展为要,守正创新。把优质技工院校标准,全国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奖牌大户和创办职业技师大学三合一,作为目标,把走在前、做示范,勇争一流作为定位,把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作为重点任务。

二、凝结一流的技能文化和理念

技能文化是技工院校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也是技工教育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落实王晓萍部长要求,以技能文化为引领,构建一流的技能文化和理念。
一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以网络阵地建设为着力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渠道,整合宣传资源,宣传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生活中的融入。用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思路举措,凝聚师生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
二是要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调整公共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强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中融入技能文化。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大力倡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立足发展大局,加强建设校外宣传阵地,让常州技师学院的好故事、好声音、好新闻、好典型、好经验经常亮相于各大媒体,向社会各界展示改革发展成就,增加学校品牌活动的见媒率,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探求一流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依据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和“新能源之都”的发展战略,贴近常州产业需求,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努力达到在校生规模1.2万人左右,保持就业率98%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培养比例超过50%,世界技能大赛、国赛金牌数量、等次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德育工作、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名列前茅。依托产教融合园区企业资源,建成企业教学工作站、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工程中心、创新基地、学生实践基地等50个产教融合载体。每年承担学生企业实践1.8万人次以上。制定园区校企合作项目化管理办法,开展合作成效考核,施行末位淘汰制,提升运行效能。

四、探索一流的人才培养和成长

一是完善学制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推进职普融通,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通道。探索建立适应多样化发展需要,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深入研究高中生源问题。探索培养“技能+学历”双证书人才,建立大学毕业生技能培养通道,为就业赋能。
二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按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分阶段完成所有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完善专业课程与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一体建设体系。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园区,深入推进学生工学一体培养。
三是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精心培养各级参赛选手,加大投入,争取在重要赛事中进一步取得突破。并推动世赛成果转化,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五、创建一流的专业设置和机制

发挥技工教育联盟优势和作用,动态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开设与新能源发送储用网五大环节紧密相关专业,形成新能源技术专业群,政校企共建新能源学院,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
二是围绕智改数转,加快完成老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切实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三是完善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技能抽查、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抽检等随机性检查制度,深入推进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巩固学校质量年报发布制度,进一步提高质量年报编制水平和公开力度。完善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办法,加强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

六、推动一流的社会服务和科研

一是打造职业培训品牌。坚持“育训结合、双轮驱动”,年培训规模稳定在2.5万人次左右,提高培训中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职业培训与专业的吻合度,打造一批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优势培训项目。加强技能认定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品牌效应,广泛开展技能等级认定。
二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完善“四维联动”双创育人体系,赋能“匠首”创业创新工场。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助力创新成果的创业转化。
三是探索推进科教融汇。建立“校级—市级—省级”课题及教学成果培育选拔机制,强化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阶式科研梯队。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

七、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和师资

建设一流技师学院,需要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水平能力一流的干部队伍。我们要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流技师学院”,就必须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爱心的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八、锤炼一流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学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进一步熟悉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熟悉学校主要专业领域相关的产业或行业。
二是深化机构改革。探索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学校组织机构。
三是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与时俱进全面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依法依规的办学治校理念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四是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班主任工作指导委员会等的积极作用,参与学校相关重大专项事务研究、咨询。

九、铸就一流的组织保障和服务

一是筑牢坚强政治保障。进一步强化政治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强化纪律建设,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
二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对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实训室进行改造完善。
三是切实做好财务、安保、工会等方面的工作,全面策应,开源节流,保障有力。
我们将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的重要论述和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领导要求,通过争创“一流技师学院”,奋楫扬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技工教育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图片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院长许红平

⬇️ 滚动了解更多 ⬇️

作为特邀校长代表,我有幸参加了2023年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汇报了学校办学经验、办学感悟、培养成效和意见建议,聆听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王晓萍部长重要讲话。我深刻感受到了部领导对技工教育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坚定技工教育的发展自信

王晓萍部长全面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出做好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技工教育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立足技工教育的职能职责,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积极力量。进而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充分就业、推动共同富裕等四个不同维度,论证了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段论述充分说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技工教育。发展好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所说:“全世界需要技能,一个没有多元化技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也不可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技工教育实乃国之大者。作为从事技工教育几十年的“老技工”,我认为技工教育的道路自信首先源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技能人才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技工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在于技工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培养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适应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是源自新时代技工教育办学的成就和贡献。以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10多年来,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办学资源、培养经费均实现了30倍速的增长,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生源素质基本实现与普通教育平行”这一指标要素,很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技工教育具有超强吸引力。正如部领导所说,技工教育不可或缺,大有可为。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中。

二、积极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创新

王晓萍部长的讲话,深刻论述了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基本要求,论述了“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特色发展是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主线。学习部领导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学院坚持创新发展,特别在“重构技工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重构人才定位。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技师,可以说技能人才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牢固要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资源。那么万物迭代、时代叠加、数物互联、科技颠覆、业态重构、要素集成、人机协同背景下的技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群体特征?我认为核心是“多师融合、多技集成”,具体表现为“技师+工程师”贯通,专业群内相关专业多种技术技能兼备并可跨界迁移,即“脑手能并用、数据能掌控、产业能力足、适变能力强”。这就需要教育者以“岗”定“标”,即依据产业要求、岗位要求进行育人规格的灵活定制,特别是制造业人才应采取长学制产教科共育、动态化即时性培训相结合,培育未来刚需适匹人才。
其二,重构育人生态。人才定位的重构必然要求育人生态的重构作支撑。这需要教育者提升思维认知、重塑办学模式、重构专业集群、重建育人平台、重组育人资源,以“技”建“课”,探索基于工学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所倡导的“混态、液态、群态”模式的底层逻辑就是对技工教育育人生态的重构,该模式强调中观的办学主体(技校、高校、企业)和办学场景(学校、企业、社会)混态融合、液态融汇、群态融通;微观的学习群体(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习任务(教研课题、企业课题、社会课题)以及学习进度(快、中、慢)的混态融合、液态融汇、群态融通。目前,“卓越技师+工程师”技普融合模式已经在学院落地,首批学生已赴同济大学学习,充分释放了技工教育带来的“乘数效应”。
学院“教育重构”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源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使技工教育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未来,要按照部领导要求,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加速实现“融合融汇融通”的办学布局和“国内+国外、东部+西部”混合形态。一方面,聚焦“内循环”,积极与中西部合作,形成以强促强、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构建纵深精准性对接、前置性融合、高质量迁移的人才共育生态;另一方面,服务“外循环”,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和“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构建新型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体系,不断扩大技能人才培养的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持续扩大技工培养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中书写好中国技工教育的风采,在融入全球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影响力。

三、打造质量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技工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一线合格技术工人、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和需求为导向,以复合多元功能为依托,以培育技能文化为引领,筑牢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战主阵地。实现上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
要适应创新链、科技链、产业链全过程、全方位融合的新趋势,在坚持“一体两翼多平台”办学模式的基础上,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中国一流的技师学院办学范式。具体可从四个高质量着手打造一流技师学院,实现技工教育转型升级。
第一,集结名师(匠)资源,打造高质量领军人才梯队,重点建立通向一流高校、行业企业的引才路径,畅通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从教渠道。
第二,集结名企资源,打造高质量协同育人平台,借鉴“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联合培养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以产业学院作为专业群建设发展策源地,以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创新载体,以课题研究撬动团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教科”融合互促机制的生命力,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探求技工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度。
第三,集结名校资源,打造高质量专创融合体系,着重搭建通用课程、专业课程、项目研修体系,健全“案例协同”机制和“链式”孵化器,形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技创空间2.0版。
第四,集结名城资源,打造高质量国际合作办学高地,强化“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的办学格局,借力长三角办学区位优势,与英国、德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开展人才培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国际语言、具备国际证书的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总之,技工院校应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直面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高适配转型发展的转点,坚持立德树人,服务产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能保障。

图片

图片

辽宁冶金技师学院院长王忠华

⬇️ 滚动了解更多 ⬇️


我参加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3年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班,聆听了王晓萍部长的重要讲话,很受鼓舞。进一步明确了技工教育是最适合产业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是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极为重要。辽宁冶金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有着70余年办学历史的技工学校,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深刻认识技工教育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任务,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当前,辽宁全省上下正处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不断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关键时期。辽宁冶金技师学院作为隶属于鞍钢集团本钢集团的技工院校,要坚定信心,坚守特色,发挥优势,为企业发展、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一、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方法,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一是加强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把德育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二是充分展现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走进社区、农村、企业等社会生活场景,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融入生活实践,推动其更好地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感受。三是提升技能文化育人融入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校园媒体等,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三种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品行,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效果。深入持久开展学雷锋活动,发挥“雷锋校”作用,与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做出表率。

二、以服务就业和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求,突出就业导向,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提供支持。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以国家、辽宁省、本溪市及本钢集团政策为支撑,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一是依托本钢集团钢铁行业背景,着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凌钢集团、东北特钢等企业合作培养。二是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需求,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三是重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率要保持在99%以上,辐射辽宁省各个城市。四是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学院为主导、系部为主体”的就业共同体,为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提供专业化的成长发展咨询服务。并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他们稳定就业,在企业一线发挥骨干作用。

三、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服务本溪产业经济发展

企业办学具有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校企一体的特点。要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办学,为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基于现有的“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同时也助力提升本溪引才、留才层次。一是发挥“校企一体”优势,学院既是“企中校”、又有“校中厂”的办学特色,能够实现教育教学紧贴企业发展。要围绕企业需求,全方位服务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依托“产业+专业”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发挥驻校企业技能大师工作站,产业学院作用,保持产业学院订单班学生数量占在校生60%以上。三是办好校办企业,开发高压胶管制作等“工学一体”项目,实现“学校工厂、学生学徒、教师师傅、教室车间、理论实践、作品产品、育人创效”等七个合一,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训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零距离,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既出产品、又出人才。

四、夯实办学基础,打造技工教育教学新典范

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夯实办学基础,遵循本钢质量、服务“七条铁律”,学院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及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稳定性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塑造技工教育良好形象,打响技师学院品牌。一是着力做强核心专业。落实“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打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车工)、焊接加工、汽车维修、机械设备维修为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标杆专业,提升钢铁冶炼、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等特色优质专业,为生产建设服务。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遵循“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利用企业办学优势,培育更多的国家、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优秀技工教育专家和拔尖人才。三是持续更新设备设施。近年来学院持续投入,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现有多媒体教室125个,建有数字化AIC管理平台,校内实训基地80个,校外实训基地56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1个,可容纳1000人次岗位实习。下一步要继续自筹资金用于设备设施更新完善,打造一流办学条件。

五、重塑功能体系,塑造区域人才培养新业态

围绕技能人才培养重点环节,重塑学院功能体系,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积极拓展评价鉴定、技能竞赛、就业服务、创业孵化等功能,助力区域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及技能脱贫的工作目标。一是学院作为本溪市政府补贴项目培训机构,要继续面向校内及社会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二是积极参与中国特色学徒制。学院已经连续四年承接38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为企业培养学徒1379人,该项培训经验被《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指南》收录。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措施,在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方面作出示范。三是开展技能评价服务。学院作为本溪市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研发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系统和考试系统,近三年对2412名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鉴定评价,并先后为多家企业待岗、转岗等2619人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下一步要积极拓展服务功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四是面向企业、地方重点就业群体及贫困劳动力、贫困家庭子女等人群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城乡未继续升学人员提供劳动预备制培训,缓解企业用工短缺和人员就业问题。五是继续发挥技能竞赛基地作用。承办地方和行业技能大赛,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带动人才培养。

回顾过去,作为技工教育办学的亲历者,我们深感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工学一体培养,特色鲜明,不可或缺,大有可为。展望未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领导要求,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以高质量特色发展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


来源:中国培训网